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中国房地产业已步入下破 楼市泡沫将怎样收场

    信息发布者:赵畈村
    2017-05-08 21:32:25   转载

    中国房地产业已步入下破 楼市泡沫将怎样收场?

    • A+

    • A-

    2017-05-08 10:07:37作者头像第一黄金网关注

    去年房地产的持续高温让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楼市泡沫的危害性,随后大量出台的调控政策以及降温手段就好像沙漠中的绿洲,让持续膨胀的楼市泡沫开始减速,然而楼市泡沫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想要彻底消除中国楼市泡沫也不是靠着短暂的楼市政策就能够解决,消除中国楼市泡沫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中国如今的辉煌经济,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房地产业的集中爆发提供的助力,但随着也带来了对应的泡沫经济。

    随着如今楼市泡沫已经超负荷,随时有破裂的可能,不少开发商还是在不断涌入该产业,殊不知中国房地产业其实已经开始下破,消除楼市泡沫将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核心之一。

    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跌幅达三四成,萎缩幅度甚至超过了二三四线城市,这让自2012年以来从二三线城市中撤出、集中回归一线城市的各大开发商始料未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6070万平方米,同比仅仅下降7.8%。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分类统计,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月均成交面积为51万平方米,同比大幅下降31.4%,在各类城市中降幅最大;二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面积为5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5.5%;三线代表城市月均成交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9%。

    对于上半年一线城市成交量领跌全国的现象,方圆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邓浩志认为,同比跌幅与基数有关,二三线城市从去年开始就跌了,所以同比跌幅小一些,一线城市到今年上半年才跌,因此跌幅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政府的介入,楼市泡沫的扩张速度有着明显的放缓,其实单凭政府的楼市政策想要阻挡住扩张的楼市泡沫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能做的,只有减缓扩张的速度,只有行业本身的降温才能对楼市泡沫有根本的抑制。

    房子是用来住的,而眼下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房子对于中低收入的人群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别说一线城市的房子了,中国的房子已经严重的破坏了整个经济体系。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部分房地产商其实已经开始收敛自己的手脚,让整个行情进入一个降温的阶段,如果不这样的话,单凭楼市泡沫是无法长久支撑中国经济的未来。楼市泡沫破裂将成为以后必然发生的事件。

    那么如果在政府和市场的努力下中国楼市泡沫在将来真的退场了,那么是会以怎样的方式离开呢?这里有以下几种猜测:

    1.货币政策中性化

    2009年到2015年之间,中国信贷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大大高于名义GDP增长率。截止2016年末,中国M2达到155万亿(约22万亿美元)、GDP为74万亿(11.7万亿美元),而美国的M2和GDP分别为13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换言之,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2/3,但中国的货币量却相当于美国的1.7倍!这是理解房价泡沫的关键数据。

    2017年3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论坛提出“在多轮量化宽松之后,我们已经到了周期的尾部……要认真地去考虑什么时候如何离开这种货币宽松的周期”。周小川的忧虑并非杞人忧天,2009年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产生了两大严重后遗症:杠杆率激增和房价泡沫。这两个问题目前都已经迫近临界点,如果任由其发展,发生系统性风险是大概率时间。因此,笔者判断,2017年十九大之后,随着“稳增长”政治压力的减轻,货币政策收紧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房价泡沫将迎来重大拐点。

    2.土地供应制度

    供求决定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资产市场亦不例外。中国的房价泡沫既有货币超发带来的“需求无度”,也有土地供应制度僵化导致的供应短缺。

    在发达国家,土地基本为私有,这意味着土地供应的弹性很大,一旦房价上涨,土地供给“自动”就会增加,从而缓和供求矛盾。但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土地为国有,且由国土资源部每年向各省市分配指标。上海等一线城市缺的不是地,而是用地指标。理论上讲,上海仍有大量农业用地可以转化,因为农业功能完全可以疏解到江浙农村。

    问题是,土地供应制度会变吗?答案是肯定的。2017年4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共同签发《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按照库存消化周期调整供地的量化标准:对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虽然这样的思路仍具有计划色彩,但在尊重市场规律上体现了理念的进步。

    重庆地票制度的实践为土地供应探索了另外一种路径:把宅基地复垦,然后获得相应地票(土地指标)。这种方法在保持总体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把郊区的宅基地变为市区的建设用地,可以大大缓解土地供应的结构性矛盾。这一制度已经推广到郑州。重庆房地产价格相对较低,被认为与地票制度密切相关。

    土地供给制度的改变,将为过热的一线城市房价降温。

    3.破解土地财政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城市政府总是有意无意把房价往高推,为什么这么搞呢?卖地有收入。”刘世锦一语道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刚性”的制度关键: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始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土地出让金被划为地方财政收入。房地产牛市启动后,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尝到了甜头,从此欲罢不能。因此,每当房价下跌,地方政府必定想方设法“托市”,“调控”屡屡成为“空调”。几轮博弈下来,投资者已经形成了理性预期:政府不会允许房价真的下跌。

    对资产价格而言,预期最为重要。要打破房价不跌的金身,就必需破除土地财政。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地方政府想象成股市的庄家,终结土地财政意味着庄家的撤离,房价焉能不跌?

    4.危险的杠杆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购房杠杆并不高,银行甚至对二套房要求70%的首付款。但这一数据具有欺骗性:很多年轻人买房,不仅借了银行的贷款,还借了父母、岳父岳母的钱,甚至借了影子银行资金。短期来看,父母的钱或许可能不需要偿还。但是当父母需要资金(例如看病)时就会成为子女的债务。因此,中国的家庭部门负债是被低估的。

    从国际对比来看,日本在房产泡沫最严重的1989 年,居民新增房贷占当年GDP 的比重也未超过3.0% ,而中国2015年达到5.5% 。美国金融危机前新增房贷/GDP 峰值为8.0%,而中国2016年上半年新增房贷与公积金贷款占GDP 比重已达8.6%。中国的房贷余额/GDP目前约25%,已达到日本90年地产泡沫顶峰时的水平。

    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为411%,远高于全球260%的平均水平。从趋势看,居民购房贷款新增额/新增商品房销售额从2011年的17.3%,猛增至2015年的36.7%,2016年上半年再次创新高至56.5%,首付比其实已经低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前07年时平均50%的首付比例。目前中国居民房贷收入比0.46,已超过日本房产泡沫时期的水平。父母可以帮忙解决首付款,难道还贷款也要靠父母吗?

    5.经济再平衡之困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作为世界出口大国的中国亦深受冲击。显然,中国经济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平衡,必需提高消费率,以对冲萎缩的出口需求。目前中国的家庭消费/GDP多年徘徊在35%左右,远低于60%的世界平均水平。

    制约中国局面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房地产是一个重要因素。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30倍以上,严重透支了“房奴们”的消费能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房价观察报告,2016上半年房价收入比深圳、北京、上海以38.36、33.32和30.91位居前列,房价租金比则均超过50倍。如果中国当局意识到这一问题关系到经济转型的成败,就应该下决心告别“房地产泡沫”。

    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话,中国楼市泡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难题,背后是货币超发、土地供求失衡及土地财政等因素,导致政府的房地产调控缺乏诚意,进而形成“房价不会跌”的社会预期。眼下政府和人民都已经意识到这一危险性,同时也在大力改善楼市现状,眼下只是减慢楼市泡沫膨胀的速度,相信以后就会发展到抑制楼市泡沫扩张,最后让楼市泡沫彻底退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